把房子租掉,住养老院去
2008-08-19
“以房养老”这个话题,眼下在中国各地议论得很热闹,不过,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
有没有在中国行得通的模式?答案是肯定的。
在广州,“以房养老”已经实实在在进入了操作阶段。不少老人靠出租房子,住进了养老院,安然享受着晚年生活。
这里有两代同住也有同事做伴老友共聚
记者去采访,恰好白领郑先生也去养老院,他要接父母回家住两天。办手续时,旁边围着几个笑呵呵的老人,大伙儿拉起了家常。
记者问郑先生父亲,怪儿女把你们送到养老院吗?
老人说,“老人都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可哪个老人不心疼儿女。现在儿女压力大,要做好工作,又要承担家庭责任。老人或孩子生了病,更是招架不住。如今住进养老院,老人生活有照顾,儿女们可以忙自己的事,不用分神,一举两得。亲情还是一样浓浓的。”
旁边的李老太70多岁了,话说得更在理。“如今老人过日子,也要有新观念。在家的时候,孩子们都忙,一个人独守空房,很难熬。如今在养老院,那么多人,总有几个聊得来的。一起做操、看电视……有滋有味的。”
聊起养老院里的生活,李老太像打开了话匣子,并多次纠正记者“安度晚年”的说法,讲应该是“享受晚年”。她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今时兴“亲人同步”——一大帮老人同住养老院。101岁的蔡老太和她的儿子、媳妇及女儿,平均年龄74岁,一家4人都住在这儿。老太太的孙子说:老人家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这里一样是个温暖的家。
这儿还有同事做伴、老友共聚。麦女士是原广州二棉厂职工,“老单位有11名退休职工在这养老,老同事彼此脾性和爱好都了解,有共同话题。学习啦,搞表演啦,老同事一起上,非常开心。单位慰问和探望也方便。”
概念刷新养老院搞起了“分类服务”
过去,养老院是孤苦、病弱老人的聚居地,现在大不一样,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好去处。
郁郁葱葱的金盘岭畔,分布着广州友好联合机构属下的寿星大厦、老年公寓等几个养老院。没有尘嚣,空气清新,居住环境没得挑。近5000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据说要申报“人数最多的养老院”吉尼斯纪录。
在很多人眼里,养老院意味着亲情的隔绝。老人不想在家拖累子女,但还是希望子女经常来看望他们,聊聊天。友好老年公寓想老人所想,子女送来老人时,必须与养老机构、老人三方签订“亲情协议”。这份协议送上“亲情提醒”——亲属们要定期探望老人、定期电话问候。在老人眼里,这“亲情协议”就好比一颗定心丸。
太阳快要落山,夕阳红红的,寿星公园的西边,一群老人在手风琴伴奏下,唱起《同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回味着浪漫的青春、甜蜜的爱情、地久天长的友谊。公园东边,露天舞会正在进行,对对舞伴,轻歌曼舞,连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坐着轮椅围着舞池,分享快乐。
养老院的管理和服务变得专业化、人性化。寿星大厦根据老人自理的能力,按照国际养老机构通用的名称和服务标准,分院管理。养老院以生活服务为主,主要收住健康老人或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托老院以护理康复为主,主要收住托护老人;颐痴院以老人护理保健为主。身体健康,生活水平要求高的老人,可以选择条件不错的老年公寓。
如今,低龄健康的老人多了,60多岁的人,其实一点不老啊。低龄健康的老人大都精力充沛,渴望沟通,热衷学习新鲜事物,养老院便兴建起老人大学、网吧、文化广场、露天舞会等设施。养老院还定期举办鹊桥会呢,这对单身老人最有吸引力,鹊桥会已玉成了几对老鸳鸯,传为美谈。
房价高涨,以房养老具备了可操作性
不少老人愿意去养老院,但费用是个问题。就拿友好老年公寓来说,每月入住费和伙食费近千元,还要交一次性设备购置费,花费不小。
不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产。房价高涨,老人名下的房子值上百万,但手头可支配的钱不多,是“房子富翁,现金穷人”。
把房子租出去,到养老院养老去。自1998年起,就有老人选择出租房子,拿租金住养老院。“以房养老”的好处口耳相传,被越来越多的老人看好。如今入住友好老年公寓的老人有2000多,有一成左右选择了“以房养老”,有的是出租房子,有的干脆把房子卖了。
年过七旬的颜老太和老伴,住在明星楼7层两个阳光充足的大房间里,电视机、冰箱、电脑等一应俱全,从窗口望出去,满眼绿色。
颜老太退休前是广州一所大学的教师,有孝顺的儿孙,有宽敞的房子,为何要住养老院?颜老太说,老伴患了老年痴呆症,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花钱不少,还老生气。女儿女婿要工作,又惦记着父母,身心俱疲,这样下去会累垮的。
颜老太看到友好老年公寓的广告,一打听,两个人花1500元左右,就能被照顾得挺好。女儿帮着把房子出租出去,一个月2000多元。保姆钱省了,最主要是不用孩子老操心。有了大把时间,颜老太又拿起好久没动的画笔,现在还是老年大学绘画班的老师。
肖老和老伴生活得更滋润。“让儿子把房子出租了,住进养老院。这儿一个房间连伙食一个月才1000多元。”儿子节假日和周末常接他们回去,这种“想自由就自由,想团聚就团聚”的养老方式很惬意。
老两口年过八旬,潮流却跟得紧。一人一台电脑,肖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时不时跟个帖留个言。肖老太喜欢炒股,脸色随大盘涨跌时晴时阴。就为这,老两口没少吵架,肖老太心里明白,老头子生气是为自己好。
旅游是老两口的共同爱好。到养老院一年半,两个人的精神比原来足了。他们“想住就住,来了兴致,门一锁就出去旅游”。老两口刚从丽江回来,明年还要去北京,为2008奥运加油呢。
房子可真是珍贵的资源,一盘活,老大难问题就可以破解了。
是不是,从今往后,以房养老,在中国许多地方,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操作模式呢?
﹃以房养老﹄适合﹃中国式养老﹄观念
房子出租,产权不变,增加老人的养老钱,好事一桩。不过有的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为租房事奔走也挺费心。北京的一些老人今后将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最近启动京城首家“养老房屋银行”。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向养老机构提出养老需求,“养老房屋银行”随之启动,包括寻找租客等所有的事,养老机构和中介公司都一手搞定。
以一个二居室为例,目前一般租金在2000元左右。老人到“寿山福海”入住,每月费用1300元,“养老房屋银行”将老人的房子租出后,租金用来抵扣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费用,多退少补,老人还可享受养老费和房屋租赁代理费优惠等。
“养老房屋银行”不涉及老年人房屋所有权,只是以房屋租金的形式抵消养老费用。老人随时可以收回房子,万一过世了,房子仍然可以留给子女,这是适合“中国式养老”的观念。
这种新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寿山福海”咨询电话几乎每天都被打爆,近300名老人有入住意向。有专家预测,北京出租房市场活跃,靠出租自己的房子入住星级养老机构,老年人没有心理负担,儿女们也少了后顾之忧。
最近,国内首个主营“倒按揭”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已通过相关审批,就要挂牌营业。按照规划,“以房养老”险种的投保人要求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投保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月向投保人支付给付金,直至投保人亡故,保险公司收回房屋,销售、出租或拍卖。
普通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小,“倒按揭”恰恰相反,风险不断增大。“倒按揭”的计算较复杂,牵涉到房地产评估、利率确定、人的寿命预期等多个因素,控制风险的难度很大。不过“倒按揭”也是以房养老的一种新模式。
在上海,一项名为“以房自助养老”计划即将启动,为拥有房产但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服务。具体方案是:让拥有个人产权房的独居老年人将现居住的房屋出租、包租,得到的租金作为入住养老院费用。(摘自11月11日《新民晚报》于明山 文科 文)
有没有在中国行得通的模式?答案是肯定的。
在广州,“以房养老”已经实实在在进入了操作阶段。不少老人靠出租房子,住进了养老院,安然享受着晚年生活。
这里有两代同住也有同事做伴老友共聚
记者去采访,恰好白领郑先生也去养老院,他要接父母回家住两天。办手续时,旁边围着几个笑呵呵的老人,大伙儿拉起了家常。
记者问郑先生父亲,怪儿女把你们送到养老院吗?
老人说,“老人都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可哪个老人不心疼儿女。现在儿女压力大,要做好工作,又要承担家庭责任。老人或孩子生了病,更是招架不住。如今住进养老院,老人生活有照顾,儿女们可以忙自己的事,不用分神,一举两得。亲情还是一样浓浓的。”
旁边的李老太70多岁了,话说得更在理。“如今老人过日子,也要有新观念。在家的时候,孩子们都忙,一个人独守空房,很难熬。如今在养老院,那么多人,总有几个聊得来的。一起做操、看电视……有滋有味的。”
聊起养老院里的生活,李老太像打开了话匣子,并多次纠正记者“安度晚年”的说法,讲应该是“享受晚年”。她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今时兴“亲人同步”——一大帮老人同住养老院。101岁的蔡老太和她的儿子、媳妇及女儿,平均年龄74岁,一家4人都住在这儿。老太太的孙子说:老人家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这里一样是个温暖的家。
这儿还有同事做伴、老友共聚。麦女士是原广州二棉厂职工,“老单位有11名退休职工在这养老,老同事彼此脾性和爱好都了解,有共同话题。学习啦,搞表演啦,老同事一起上,非常开心。单位慰问和探望也方便。”
概念刷新养老院搞起了“分类服务”
过去,养老院是孤苦、病弱老人的聚居地,现在大不一样,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好去处。
郁郁葱葱的金盘岭畔,分布着广州友好联合机构属下的寿星大厦、老年公寓等几个养老院。没有尘嚣,空气清新,居住环境没得挑。近5000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据说要申报“人数最多的养老院”吉尼斯纪录。
在很多人眼里,养老院意味着亲情的隔绝。老人不想在家拖累子女,但还是希望子女经常来看望他们,聊聊天。友好老年公寓想老人所想,子女送来老人时,必须与养老机构、老人三方签订“亲情协议”。这份协议送上“亲情提醒”——亲属们要定期探望老人、定期电话问候。在老人眼里,这“亲情协议”就好比一颗定心丸。
太阳快要落山,夕阳红红的,寿星公园的西边,一群老人在手风琴伴奏下,唱起《同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回味着浪漫的青春、甜蜜的爱情、地久天长的友谊。公园东边,露天舞会正在进行,对对舞伴,轻歌曼舞,连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坐着轮椅围着舞池,分享快乐。
养老院的管理和服务变得专业化、人性化。寿星大厦根据老人自理的能力,按照国际养老机构通用的名称和服务标准,分院管理。养老院以生活服务为主,主要收住健康老人或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托老院以护理康复为主,主要收住托护老人;颐痴院以老人护理保健为主。身体健康,生活水平要求高的老人,可以选择条件不错的老年公寓。
如今,低龄健康的老人多了,60多岁的人,其实一点不老啊。低龄健康的老人大都精力充沛,渴望沟通,热衷学习新鲜事物,养老院便兴建起老人大学、网吧、文化广场、露天舞会等设施。养老院还定期举办鹊桥会呢,这对单身老人最有吸引力,鹊桥会已玉成了几对老鸳鸯,传为美谈。
房价高涨,以房养老具备了可操作性
不少老人愿意去养老院,但费用是个问题。就拿友好老年公寓来说,每月入住费和伙食费近千元,还要交一次性设备购置费,花费不小。
不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产。房价高涨,老人名下的房子值上百万,但手头可支配的钱不多,是“房子富翁,现金穷人”。
把房子租出去,到养老院养老去。自1998年起,就有老人选择出租房子,拿租金住养老院。“以房养老”的好处口耳相传,被越来越多的老人看好。如今入住友好老年公寓的老人有2000多,有一成左右选择了“以房养老”,有的是出租房子,有的干脆把房子卖了。
年过七旬的颜老太和老伴,住在明星楼7层两个阳光充足的大房间里,电视机、冰箱、电脑等一应俱全,从窗口望出去,满眼绿色。
颜老太退休前是广州一所大学的教师,有孝顺的儿孙,有宽敞的房子,为何要住养老院?颜老太说,老伴患了老年痴呆症,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花钱不少,还老生气。女儿女婿要工作,又惦记着父母,身心俱疲,这样下去会累垮的。
颜老太看到友好老年公寓的广告,一打听,两个人花1500元左右,就能被照顾得挺好。女儿帮着把房子出租出去,一个月2000多元。保姆钱省了,最主要是不用孩子老操心。有了大把时间,颜老太又拿起好久没动的画笔,现在还是老年大学绘画班的老师。
肖老和老伴生活得更滋润。“让儿子把房子出租了,住进养老院。这儿一个房间连伙食一个月才1000多元。”儿子节假日和周末常接他们回去,这种“想自由就自由,想团聚就团聚”的养老方式很惬意。
老两口年过八旬,潮流却跟得紧。一人一台电脑,肖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时不时跟个帖留个言。肖老太喜欢炒股,脸色随大盘涨跌时晴时阴。就为这,老两口没少吵架,肖老太心里明白,老头子生气是为自己好。
旅游是老两口的共同爱好。到养老院一年半,两个人的精神比原来足了。他们“想住就住,来了兴致,门一锁就出去旅游”。老两口刚从丽江回来,明年还要去北京,为2008奥运加油呢。
房子可真是珍贵的资源,一盘活,老大难问题就可以破解了。
是不是,从今往后,以房养老,在中国许多地方,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操作模式呢?
﹃以房养老﹄适合﹃中国式养老﹄观念
房子出租,产权不变,增加老人的养老钱,好事一桩。不过有的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为租房事奔走也挺费心。北京的一些老人今后将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最近启动京城首家“养老房屋银行”。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向养老机构提出养老需求,“养老房屋银行”随之启动,包括寻找租客等所有的事,养老机构和中介公司都一手搞定。
以一个二居室为例,目前一般租金在2000元左右。老人到“寿山福海”入住,每月费用1300元,“养老房屋银行”将老人的房子租出后,租金用来抵扣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费用,多退少补,老人还可享受养老费和房屋租赁代理费优惠等。
“养老房屋银行”不涉及老年人房屋所有权,只是以房屋租金的形式抵消养老费用。老人随时可以收回房子,万一过世了,房子仍然可以留给子女,这是适合“中国式养老”的观念。
这种新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寿山福海”咨询电话几乎每天都被打爆,近300名老人有入住意向。有专家预测,北京出租房市场活跃,靠出租自己的房子入住星级养老机构,老年人没有心理负担,儿女们也少了后顾之忧。
最近,国内首个主营“倒按揭”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已通过相关审批,就要挂牌营业。按照规划,“以房养老”险种的投保人要求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投保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月向投保人支付给付金,直至投保人亡故,保险公司收回房屋,销售、出租或拍卖。
普通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小,“倒按揭”恰恰相反,风险不断增大。“倒按揭”的计算较复杂,牵涉到房地产评估、利率确定、人的寿命预期等多个因素,控制风险的难度很大。不过“倒按揭”也是以房养老的一种新模式。
在上海,一项名为“以房自助养老”计划即将启动,为拥有房产但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服务。具体方案是:让拥有个人产权房的独居老年人将现居住的房屋出租、包租,得到的租金作为入住养老院费用。(摘自11月11日《新民晚报》于明山 文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