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
2010-05-14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需要越早越好。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疾病的治疗。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这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几个基础,养生无从谈起。
在讲体质养生之前,有必要简单说说什么是养生。
养生是不是就是饮食清淡、加强运动、戒烟限酒、开心快乐呢?是!也不是!养生包括上述内容,但是远远不够。
中国养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各派养生理论有一个共识: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的完美有机结合。养生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但养神、安神始终是养生第一要务。饮食清淡、进补、服食保健品、瑜伽气功、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藉由躯体形态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进。不合格的舵手驾驶的船一定是摇摇晃晃的,坐着会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机械零件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所进行的一切养形活动,不是真正的养生,基本是瞎掰。
如果一个人七情适度,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简单贫困,不能吃保养品,不能进健身房,不能住花园豪宅,不能享受高端优质医疗资源,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体验,尽享天年。这是没有成本的天然养生,不是养生胜似养生。
所以,学习体质养生,务必先安抚心神,调整心态。俗语道:“能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要做养生的清楚人、明白人,才能学到真谛,拥有大智慧。
本章包含两小节:一、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二、养生有四大原则。
一、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
简单来说,养生就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对疾病的治疗。生命航船行驶在时间的河流中,要经常维护,小心保养。
养生是在深入、客观认识宇宙、自然的基础上,来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使人们顺应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顺四时、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等保养、维护,优化生命体验,促进身心健康,修养德行,减少疾病。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生存智慧。
养生就是遵循生存之道,掌握生存之术。“道”“术”相合,缺一不可。有“道”乏“术”——虚,重“术”轻“道”——俗,“以道御术”,才是真正养生。
学习养生,需要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才不会学些皮毛,做些买椟还珠的傻事。笔者基本上是成长于文革十年,文革开始进小学,文革结束出高中,满脑子不传统、不文化、不文雅,幸亏中医有医古文这门课程,稍微补充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但还是相差太远。所以,这本书,充其量只能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上工、中工、下工分别代表不同诊疗水平的中医,最高明的医生谓之上工。上工最擅长治未病,“治未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养生,让人少病、不病,见微知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文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是以道御术的养生,而“今时之人”是恣情纵欲的害生。由此可以看出:养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观,一种世界观,不单纯是医学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养生已为时过晚,养生不是养老!
有人说,《黄帝内经》是教人不生病的书,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书中关于养生的教诲很多。最能说明《黄帝内经》基本思想的就是这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如果现代的中医生或西医生拥有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就会涌现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名医大家。如果在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科研中体现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可以说医学从此踏上了真正智慧科学的“以道御术”的阳关道。
http://www.163xi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