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离耳一厘米辐射大
2010-02-08
“睡觉时手机不宜放在枕边”、“接听电话要隔两声再接”……如今,网络上时时充斥着如何减少手机辐射的“使用秘诀”,不少市民为了减少健康损害,往往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下的实验结果可能会让您大吃一惊!
昨天记者从卢湾区第六届明日科技之星星级评选活动终评答辩会上了解到,卢湾高级中学高三学生杨奡通过大量对手机辐射的测量,揭示了人们对手机辐射的不少盲点和误区。
他的测试结果表明,上网时手机产生辐射最大,离耳朵一厘米时辐射最大,而待机时辐射几乎为零,睡觉时即使手机待机放枕边也可以安睡无忧。
小调查:你如何看待手机辐射?
1.你觉得手机有辐射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2.你觉得手机辐射对你的身体影响大吗?
A.很大B.一般C.不大
3.你知道手机辐射会带来哪些危害吗?
A.脑瘤、癌变B.关节疼痛C.思维能力下降D.对孕妇可导致婴儿畸形E.皮肤发热、神经衰弱、记忆力丧失F.胸闷、头晕目眩、免疫功能衰退
4.你平时注意防手机的辐射吗?有哪些措施?
A.没有B.睡前关机C.用耳机打手机D.女性不把手机挂于胸前,男性不挂在腰部E.手机充电时不打电话F.手机只剩一格时不再使用G.吃一些防辐射的食物,如辣椒、茶水等F.其他
5.你所知道的抗手机辐射的产品有哪些?
A.抗手机辐射膜B.抗手机辐射天线C.药物、营养素等D.手机电磁波消除器E.手机外壳用屏蔽涂料F.其他
高二就获过国际大奖的杨奡平日细心关注身边事,发觉网上有关手机辐射的各类传言繁多冗杂,也时有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为了亲自证实,他用辐射测试仪器对手机上网、打电话、接短信和待机四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测量,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个测量结果就让我很惊讶。 ”杨奡回想起当时的测量情况,仍然感到意外,“我一直是认为手机待机是有辐射的,没想到测出来辐射居然为零。 ”
大量测试数据的统计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意外。电话并不是越贴近耳朵辐射越大,而是离耳朵一厘米时辐射最大;手机的辐射并不和价格成反比,有些高端手机因为附加功能多反而辐射更大,手机上网时辐射最大,电话呼入未接时比接听时辐射大……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实验,并把结果写进论文中,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手机能够尽可能减少辐射。 ”
对此,上海交大无线通信研究所的陶梅霞副教授认为,手机使用辐射的研究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作为一名高中生实属不易。但从专业角度来讲,他的研究方法还不够全面,略欠成熟。不过,陶老师表示,“杨奡的测试结果还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
2009年1000款热门手机辐射值对比
手机辐射是否损害健康,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据美国雅虎网2009年9月8日报道,美国非营利组织“环境工作组”(EWG)测试了1000多款手机的SAR值(辐射被人类头部软组织吸收的比率),排出了最新“十佳与十差手机辐射榜”。结果显示,三星手机辐射最小,而摩托罗拉手机辐射最大。
该研究报告指出,尽管手机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尚未得到证实,但是,2009年瑞典及多个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使用手机10年以上,可能会增加患脑癌和口腔癌、唾腺癌的危险。荷兰最新研究则发现,手机辐射增加神经系统疾病危险。此外,电磁辐射还与老年痴呆症、儿童行为问题、男性不育等有密切关系。
该科研主管简·侯里翰表示,6个不同国家的多家健康机构警告大众,一定要做好个人手机辐射防护,特别要注意对儿童的保护,并推出“防治手机辐射8个妙招”,包括:购买低辐射手机;使用手机耳机模式或话筒模式;多听少说;手机与身体保持距离;多短信,少通话;信号差时别用手机;限制儿童使用手机;别相信所谓的“辐射屏蔽”,它们更耗电,而且增大辐射。
辐射最小手机 辐射最大手机
三星Impression SGH—a877 0.35 摩托罗拉 Moto VU204 1.55
摩托罗拉 RAZR V8 0.37 T—Mobile My Touch 3G 1.55
三星Impression SGH—t229 0.38 Kyocera Jax S1300 1.55
三星Rugby SGH—a837 0.46 黑莓 Curve 8330 1.54
三星Propel Pro SGH—i627 0.47 摩托罗拉 W385 1.54
三星Gravity SGH—t459 0.49 T—Mobile Shadow 1.53
T—Mobile Sidekick 0.5 摩托罗拉 C290 1.53
LG Xenon GR500 0.51 摩托罗拉 i335 1.53
摩托罗拉 Karma QA1 0.55 摩托罗拉 Moto VE240 1.52
三洋 Katana II 0.6 黑莓 Bold 9000 1.51
手机辐射调查疑云:手机辐射真的存在吗?
目前的研究对于手机辐射究竟能否损害人体健康众说纷纭,不过似乎有一个结论是值得重点提出予以警示:手机可能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手机辐射示意
前段时间临时搬住到一间较为原始的宿舍去住——说它原始,是因为搬去的时候没有电话线、网线、有线电缆,一下子诸多电子设备全成了摆设,我不得不更加倚重于手机。尽管我用的手机并不高端,但除了打电话之外,还能支持玩玩弱智游戏,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忍受一下难以忍受的慢,连上Internet救个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有天晚上我大概连续打了6个小时的电话,之后觉得头脑肿胀难忍,一时间,一个阴影浮现出来——“手机辐射能引起脑癌”。
手机辐射影响健康这个话题,实际上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不过有点意思的是,科学家就此进行的许多研究,却一直不能给个YES或NO的标准答案,总是在模棱两可之间。不过,短短十多年间,手机已经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这个比喻或者有点不太雅致,但是却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如今手机普及的程度。伴随着手机愈发的普及,手机辐射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值得引起重视了。
2005年5月9日,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简短的新闻公报。公报虽然只有短短5段,但却清楚地阐述出这样的一个研究结论:来自德国和瑞士的25名业内顶尖科学家自2003年9月开始,对2000年至2004年期间有关移动无线电辐射对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研究项目加以甄选,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分析,认为“在公众中存在着的有关手机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的疑问没有得到证实。”
科学家们的上述研究涵盖了癌症、遗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脑循环等诸多最受关注的领域,并没有发现手机辐射危害健康的确切证据。然而尽管如此,这份公报却并没有给出个言之凿凿的“无害”结论,而是加上了“在此领域仍需加强研究”、“虽然在实验中几乎观察不到危害,但依然不能就此得出确凿无害的结论”等表述,使得整份报告一如德国传统式的严谨,滴水不漏。
科学家们如此小心翼翼的做法,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手机辐射影响健康”这一话题饱受争议的程度。怀疑者基于“辐射”二字所含有的最普通物理意义展开推论,提出质疑,“四两拨千斤”地将全球数亿公众牵扯了进来,自然不得不令各国政府、科学家加以重视。
实际上,早在这份报告出炉两年之前,德国德国电磁环境影响研究中心负责人基里?西尔尼就曾经发表过类似观点,称“手机和基站辐射对健康影响很小”。他介绍说,“当在某处住宅屋顶架设了一个基站天线之后,一些人会突然感到头疼,甚至睡不着觉,但实际上天线可能还根本没启用。”西尔尼认为,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要远小于心理作用对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
然而,西尔尼强调,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是,“手机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工作,严重时会致使起搏器使用者死亡,这确实存在风险。”
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国家进行的最新研究成果。
就在上述报告发表之后一周左右,瑞典科学家在英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说,通过对瑞典境内1429名恶性或良性脑部肿瘤患者以及1470名健康人进行的调查发现,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使用手机会吸收更多手机辐射,因此罹患脑癌的可能性也更大。简单的说,科学家发现在脑癌患者中,农村的手机用户多于不使用手机的人,也多于城镇的手机用户。
负责此项研究的瑞典厄勒布鲁医学院教授伦纳特?哈德尔给出的解释似乎合情合理,让人觉得没什么破绽。根据他的说法,手机信号越强,导致脑部肿瘤的危险越大。由于农村架设的手机信号站间隔较远,就需用更强信号来弥补,因而农村住户比城镇居民更易受到辐射的危害。
不过,有意思的是,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那份说NO的报告中加了个表达“未必完全没有”的表述,而这项成果却在说YES之后也加了个标注:“使用手机10年以上,对健康的威胁才有可能显现。”
在所有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做这样的平衡处理并不少见,然而在对“手机辐射影响健康”这一课题下进行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不做这样的平衡处理到是很难见到。
今年4月,丹麦癌症学会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说,“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患脑癌的危险”,但建议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尽量使用耳机接打手机。”研究人员说,虽然很多研究显示手机辐射不会增加脑癌的患病率,但手机还是一个相对新潮的事物,它对健康的影响可能还不明显。“手机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丹麦的,要判断手机辐射是否会在一个长期过程中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还为时过早。”研究人员约翰森补充说:“但既然我们20年来还没有发现使用手机导致脑癌的丝毫迹象,很难想像使用手机会是患脑癌的一个主要因素。”
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
2004年12月,欧洲7国科学家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称,他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证明,手机电磁辐射会破坏实验室中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人员在多个实验室进行的上百次实验结果至少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手机辐射会对DNA造成损害。但科学家同时指出,不能根据实验室的结果武断地说手机会危害人体健康。
2004年11月,俄罗斯莫斯科医学院专家鲁缅采夫发表文章说,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弄清楚手机辐射是否会影响人类神经系统,但研究结果往往自相矛盾。专家指出,手机辐射强度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幅度与手机构造、使用时外界条件和使用时用户与信号发射塔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因此,检测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复杂。这一研究成果同时指出,目前对手机与健康之间的关联问题下结论为时尚早。
类似的研究,类似的结论,似乎每一个都说的在情在理,然而每一个似乎又都如同“墙头草”般随风飘摆,没个定论。然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国家政府与手机制造及运营商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未雨绸缪。
以德国为例,早在2001年7月,德国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廷表示,德国政府将加强对移动通信产生辐射的管理,要求从当年秋天开始,手机生产厂家必须在手机使用说明书上准确标明辐射程度。
德国政府的举措很快就收到了反馈。同年年底,德国六家移动通信运营商自愿向联邦政府提交了一份文件,承诺广泛采取措施预防手机辐射可能给用户造成的危害,并投资对手机电磁辐射问题进行研究。移动通信商表示要主动承担的义务有:改善手机辐射信息标注工作,对低辐射手机加以特别标注供用户选择;参与城市规划,提前考虑安装移动通信发射装置的位置,在学校和幼儿园附近避免安装相关设备;严格遵循现行的防辐射标准,建立专门网络加强检测并完善检测程序等等。
仔细参看德国政府与商家的上述举措,不难发现这里面有着许多颇为值得借鉴之处:首先,政府要求标注手机辐射程度,这使得消费者有了充分的“知情选择”,而消费者的知情选择又将迫使厂家着力研发辐射更低的新产品;其次,厂家的承诺中尤其提到“参与城市规划,提前考虑安装移动通信发射装置的位置,在学校和幼儿园附近避免安装相关设备”,这充分顾及到了方方面面的要求,为一个未知的疑问给出了一个看起来能令大多数人都觉得可以接受的解答模式。
实际上,类似手机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这样的疑问,在高科技越来越迅猛地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出现地并不突兀。不过在手机辐射这个问题上,人类表现出了自己的理性:既没有因可能的危害而因噎废食,也没有就此忽视不理;而是在从研发、使用、管理等各个流程中都给予适度的关注。
To be or not to be?用科学的态度,解决技术的难题,这应当是个值得我们感到乐观的理由。
防手机辐射四种措施无效 孕妇宜禁用避免畸胎
尽管丹麦科学家的手机无害论还有待证实,但手机有辐射是肯定的了。对普通人来讲,多加强自身的健康意识,适当的措施或许会让我们受益不浅。
无效措施
无效措施一:给手机贴上防磁贴。
严格地说这种方法根本没有作用,因为手机的辐射源是天线,而防磁贴却被贴在听音器上,怎么会有效果呢?其实,市面上的防磁贴,成本还不到一元钱。
无效措施二:选用塑料外壳的手机。
塑料壳与金属壳的手机辐射是一样的,即使塑料壳的手机内部也会涂一层金属,用来与外界保持隔离。
无效措施三:购买天线外置式手机。
其实,无论天线内置或外置,辐射量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手机天线的材料和尺寸没有改变,即使手机小型化或天线内置,也不比外置式天线的辐射强。
无效措施四:购买进口手机。
所有手机的生产都必须符合欧洲的FTA认证标准,这个标准所规定的辐射量对所有手机都是一视同仁的,因此进口手机并不见得就比国产手机辐射弱。
有效措施
有效措施一:接通瞬间将手机远离头部。
手机信号刚接通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处在最大工作率,也是辐射最强的时候。其后,手机辐射会迅速降低,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所以在接通瞬间将手机远离头部是正确的。
有效措施二:选购CDMA手机。
不同制式的手机辐射量也不同,GSM标准的手机辐射标准较高,而CDMA手机的辐射标准就相对低得多,这也是CDMA被称为“绿色手机”的原因。
有效措施三:长话短说。
手机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目前虽无定论,但手机能产生电磁辐射是肯定的。因此,尽量少打电话,打电话做到长话短说,一定是没有错的。
有效措施四:尽量少地打出电话。
据观测,用手机打出电话和接入电话,辐射量是不同的,打出电话的辐射强度大大超过了接进电话的辐射强度。
特别注意
手机的电池辐射波有致畸作用,还能够引起内分泌的紊乱,这种危害对于孕妇来说,将会影响泌乳,直接对后代来说将会产生孩儿畸形,因此对于孕妇最好禁用。
对于未成年的小孩来说,强大的电磁波会直接对大脑产生危害,严重者还有可能带来很多疾病,例如脑瘤。
对于患有神经性衰弱的病人来说,经常使用手机会引起多梦、头昏、健忘、烦躁易怒,甚至还会使你经常失眠,从而引发其它疾病。
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能导致眼球晶状体温度上升、水肿,加重白内障患者的病情,因此对于白内障患者绝对禁用。
由于外来的电磁波可严重干扰心肌电生理过程,而且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的正常是与钾、钠、钙、镁离子产生的电位平衡分不开,经试验证明,手机的电磁波可使心电图异常。装有心脏监视器者,用手机会影响监测结果,导致误诊。因此对于心脏病患者也不能使用,否则受害的是你自己。
对于癫痫病患者,手机在大脑周围产生的电磁波是空间电磁波的4—6倍,少数劣质手机产生的电磁波超过空间电磁波百倍,造成的结果是脑电图异常,加重癫痫病的病情。
昨天记者从卢湾区第六届明日科技之星星级评选活动终评答辩会上了解到,卢湾高级中学高三学生杨奡通过大量对手机辐射的测量,揭示了人们对手机辐射的不少盲点和误区。
他的测试结果表明,上网时手机产生辐射最大,离耳朵一厘米时辐射最大,而待机时辐射几乎为零,睡觉时即使手机待机放枕边也可以安睡无忧。
小调查:你如何看待手机辐射?
1.你觉得手机有辐射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2.你觉得手机辐射对你的身体影响大吗?
A.很大B.一般C.不大
3.你知道手机辐射会带来哪些危害吗?
A.脑瘤、癌变B.关节疼痛C.思维能力下降D.对孕妇可导致婴儿畸形E.皮肤发热、神经衰弱、记忆力丧失F.胸闷、头晕目眩、免疫功能衰退
4.你平时注意防手机的辐射吗?有哪些措施?
A.没有B.睡前关机C.用耳机打手机D.女性不把手机挂于胸前,男性不挂在腰部E.手机充电时不打电话F.手机只剩一格时不再使用G.吃一些防辐射的食物,如辣椒、茶水等F.其他
5.你所知道的抗手机辐射的产品有哪些?
A.抗手机辐射膜B.抗手机辐射天线C.药物、营养素等D.手机电磁波消除器E.手机外壳用屏蔽涂料F.其他
高二就获过国际大奖的杨奡平日细心关注身边事,发觉网上有关手机辐射的各类传言繁多冗杂,也时有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为了亲自证实,他用辐射测试仪器对手机上网、打电话、接短信和待机四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测量,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个测量结果就让我很惊讶。 ”杨奡回想起当时的测量情况,仍然感到意外,“我一直是认为手机待机是有辐射的,没想到测出来辐射居然为零。 ”
大量测试数据的统计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意外。电话并不是越贴近耳朵辐射越大,而是离耳朵一厘米时辐射最大;手机的辐射并不和价格成反比,有些高端手机因为附加功能多反而辐射更大,手机上网时辐射最大,电话呼入未接时比接听时辐射大……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实验,并把结果写进论文中,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手机能够尽可能减少辐射。 ”
对此,上海交大无线通信研究所的陶梅霞副教授认为,手机使用辐射的研究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作为一名高中生实属不易。但从专业角度来讲,他的研究方法还不够全面,略欠成熟。不过,陶老师表示,“杨奡的测试结果还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
2009年1000款热门手机辐射值对比
手机辐射是否损害健康,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据美国雅虎网2009年9月8日报道,美国非营利组织“环境工作组”(EWG)测试了1000多款手机的SAR值(辐射被人类头部软组织吸收的比率),排出了最新“十佳与十差手机辐射榜”。结果显示,三星手机辐射最小,而摩托罗拉手机辐射最大。
该研究报告指出,尽管手机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尚未得到证实,但是,2009年瑞典及多个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使用手机10年以上,可能会增加患脑癌和口腔癌、唾腺癌的危险。荷兰最新研究则发现,手机辐射增加神经系统疾病危险。此外,电磁辐射还与老年痴呆症、儿童行为问题、男性不育等有密切关系。
该科研主管简·侯里翰表示,6个不同国家的多家健康机构警告大众,一定要做好个人手机辐射防护,特别要注意对儿童的保护,并推出“防治手机辐射8个妙招”,包括:购买低辐射手机;使用手机耳机模式或话筒模式;多听少说;手机与身体保持距离;多短信,少通话;信号差时别用手机;限制儿童使用手机;别相信所谓的“辐射屏蔽”,它们更耗电,而且增大辐射。
辐射最小手机 辐射最大手机
三星Impression SGH—a877 0.35 摩托罗拉 Moto VU204 1.55
摩托罗拉 RAZR V8 0.37 T—Mobile My Touch 3G 1.55
三星Impression SGH—t229 0.38 Kyocera Jax S1300 1.55
三星Rugby SGH—a837 0.46 黑莓 Curve 8330 1.54
三星Propel Pro SGH—i627 0.47 摩托罗拉 W385 1.54
三星Gravity SGH—t459 0.49 T—Mobile Shadow 1.53
T—Mobile Sidekick 0.5 摩托罗拉 C290 1.53
LG Xenon GR500 0.51 摩托罗拉 i335 1.53
摩托罗拉 Karma QA1 0.55 摩托罗拉 Moto VE240 1.52
三洋 Katana II 0.6 黑莓 Bold 9000 1.51
手机辐射调查疑云:手机辐射真的存在吗?
目前的研究对于手机辐射究竟能否损害人体健康众说纷纭,不过似乎有一个结论是值得重点提出予以警示:手机可能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手机辐射示意
前段时间临时搬住到一间较为原始的宿舍去住——说它原始,是因为搬去的时候没有电话线、网线、有线电缆,一下子诸多电子设备全成了摆设,我不得不更加倚重于手机。尽管我用的手机并不高端,但除了打电话之外,还能支持玩玩弱智游戏,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忍受一下难以忍受的慢,连上Internet救个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有天晚上我大概连续打了6个小时的电话,之后觉得头脑肿胀难忍,一时间,一个阴影浮现出来——“手机辐射能引起脑癌”。
手机辐射影响健康这个话题,实际上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不过有点意思的是,科学家就此进行的许多研究,却一直不能给个YES或NO的标准答案,总是在模棱两可之间。不过,短短十多年间,手机已经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这个比喻或者有点不太雅致,但是却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如今手机普及的程度。伴随着手机愈发的普及,手机辐射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值得引起重视了。
2005年5月9日,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简短的新闻公报。公报虽然只有短短5段,但却清楚地阐述出这样的一个研究结论:来自德国和瑞士的25名业内顶尖科学家自2003年9月开始,对2000年至2004年期间有关移动无线电辐射对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研究项目加以甄选,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分析,认为“在公众中存在着的有关手机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的疑问没有得到证实。”
科学家们的上述研究涵盖了癌症、遗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脑循环等诸多最受关注的领域,并没有发现手机辐射危害健康的确切证据。然而尽管如此,这份公报却并没有给出个言之凿凿的“无害”结论,而是加上了“在此领域仍需加强研究”、“虽然在实验中几乎观察不到危害,但依然不能就此得出确凿无害的结论”等表述,使得整份报告一如德国传统式的严谨,滴水不漏。
科学家们如此小心翼翼的做法,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手机辐射影响健康”这一话题饱受争议的程度。怀疑者基于“辐射”二字所含有的最普通物理意义展开推论,提出质疑,“四两拨千斤”地将全球数亿公众牵扯了进来,自然不得不令各国政府、科学家加以重视。
实际上,早在这份报告出炉两年之前,德国德国电磁环境影响研究中心负责人基里?西尔尼就曾经发表过类似观点,称“手机和基站辐射对健康影响很小”。他介绍说,“当在某处住宅屋顶架设了一个基站天线之后,一些人会突然感到头疼,甚至睡不着觉,但实际上天线可能还根本没启用。”西尔尼认为,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要远小于心理作用对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
然而,西尔尼强调,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是,“手机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工作,严重时会致使起搏器使用者死亡,这确实存在风险。”
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国家进行的最新研究成果。
就在上述报告发表之后一周左右,瑞典科学家在英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说,通过对瑞典境内1429名恶性或良性脑部肿瘤患者以及1470名健康人进行的调查发现,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使用手机会吸收更多手机辐射,因此罹患脑癌的可能性也更大。简单的说,科学家发现在脑癌患者中,农村的手机用户多于不使用手机的人,也多于城镇的手机用户。
负责此项研究的瑞典厄勒布鲁医学院教授伦纳特?哈德尔给出的解释似乎合情合理,让人觉得没什么破绽。根据他的说法,手机信号越强,导致脑部肿瘤的危险越大。由于农村架设的手机信号站间隔较远,就需用更强信号来弥补,因而农村住户比城镇居民更易受到辐射的危害。
不过,有意思的是,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那份说NO的报告中加了个表达“未必完全没有”的表述,而这项成果却在说YES之后也加了个标注:“使用手机10年以上,对健康的威胁才有可能显现。”
在所有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做这样的平衡处理并不少见,然而在对“手机辐射影响健康”这一课题下进行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不做这样的平衡处理到是很难见到。
今年4月,丹麦癌症学会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说,“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患脑癌的危险”,但建议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尽量使用耳机接打手机。”研究人员说,虽然很多研究显示手机辐射不会增加脑癌的患病率,但手机还是一个相对新潮的事物,它对健康的影响可能还不明显。“手机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丹麦的,要判断手机辐射是否会在一个长期过程中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还为时过早。”研究人员约翰森补充说:“但既然我们20年来还没有发现使用手机导致脑癌的丝毫迹象,很难想像使用手机会是患脑癌的一个主要因素。”
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
2004年12月,欧洲7国科学家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称,他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证明,手机电磁辐射会破坏实验室中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人员在多个实验室进行的上百次实验结果至少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手机辐射会对DNA造成损害。但科学家同时指出,不能根据实验室的结果武断地说手机会危害人体健康。
2004年11月,俄罗斯莫斯科医学院专家鲁缅采夫发表文章说,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弄清楚手机辐射是否会影响人类神经系统,但研究结果往往自相矛盾。专家指出,手机辐射强度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幅度与手机构造、使用时外界条件和使用时用户与信号发射塔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因此,检测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复杂。这一研究成果同时指出,目前对手机与健康之间的关联问题下结论为时尚早。
类似的研究,类似的结论,似乎每一个都说的在情在理,然而每一个似乎又都如同“墙头草”般随风飘摆,没个定论。然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国家政府与手机制造及运营商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未雨绸缪。
以德国为例,早在2001年7月,德国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廷表示,德国政府将加强对移动通信产生辐射的管理,要求从当年秋天开始,手机生产厂家必须在手机使用说明书上准确标明辐射程度。
德国政府的举措很快就收到了反馈。同年年底,德国六家移动通信运营商自愿向联邦政府提交了一份文件,承诺广泛采取措施预防手机辐射可能给用户造成的危害,并投资对手机电磁辐射问题进行研究。移动通信商表示要主动承担的义务有:改善手机辐射信息标注工作,对低辐射手机加以特别标注供用户选择;参与城市规划,提前考虑安装移动通信发射装置的位置,在学校和幼儿园附近避免安装相关设备;严格遵循现行的防辐射标准,建立专门网络加强检测并完善检测程序等等。
仔细参看德国政府与商家的上述举措,不难发现这里面有着许多颇为值得借鉴之处:首先,政府要求标注手机辐射程度,这使得消费者有了充分的“知情选择”,而消费者的知情选择又将迫使厂家着力研发辐射更低的新产品;其次,厂家的承诺中尤其提到“参与城市规划,提前考虑安装移动通信发射装置的位置,在学校和幼儿园附近避免安装相关设备”,这充分顾及到了方方面面的要求,为一个未知的疑问给出了一个看起来能令大多数人都觉得可以接受的解答模式。
实际上,类似手机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这样的疑问,在高科技越来越迅猛地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出现地并不突兀。不过在手机辐射这个问题上,人类表现出了自己的理性:既没有因可能的危害而因噎废食,也没有就此忽视不理;而是在从研发、使用、管理等各个流程中都给予适度的关注。
To be or not to be?用科学的态度,解决技术的难题,这应当是个值得我们感到乐观的理由。
防手机辐射四种措施无效 孕妇宜禁用避免畸胎
尽管丹麦科学家的手机无害论还有待证实,但手机有辐射是肯定的了。对普通人来讲,多加强自身的健康意识,适当的措施或许会让我们受益不浅。
无效措施
无效措施一:给手机贴上防磁贴。
严格地说这种方法根本没有作用,因为手机的辐射源是天线,而防磁贴却被贴在听音器上,怎么会有效果呢?其实,市面上的防磁贴,成本还不到一元钱。
无效措施二:选用塑料外壳的手机。
塑料壳与金属壳的手机辐射是一样的,即使塑料壳的手机内部也会涂一层金属,用来与外界保持隔离。
无效措施三:购买天线外置式手机。
其实,无论天线内置或外置,辐射量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手机天线的材料和尺寸没有改变,即使手机小型化或天线内置,也不比外置式天线的辐射强。
无效措施四:购买进口手机。
所有手机的生产都必须符合欧洲的FTA认证标准,这个标准所规定的辐射量对所有手机都是一视同仁的,因此进口手机并不见得就比国产手机辐射弱。
有效措施
有效措施一:接通瞬间将手机远离头部。
手机信号刚接通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处在最大工作率,也是辐射最强的时候。其后,手机辐射会迅速降低,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所以在接通瞬间将手机远离头部是正确的。
有效措施二:选购CDMA手机。
不同制式的手机辐射量也不同,GSM标准的手机辐射标准较高,而CDMA手机的辐射标准就相对低得多,这也是CDMA被称为“绿色手机”的原因。
有效措施三:长话短说。
手机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目前虽无定论,但手机能产生电磁辐射是肯定的。因此,尽量少打电话,打电话做到长话短说,一定是没有错的。
有效措施四:尽量少地打出电话。
据观测,用手机打出电话和接入电话,辐射量是不同的,打出电话的辐射强度大大超过了接进电话的辐射强度。
特别注意
手机的电池辐射波有致畸作用,还能够引起内分泌的紊乱,这种危害对于孕妇来说,将会影响泌乳,直接对后代来说将会产生孩儿畸形,因此对于孕妇最好禁用。
对于未成年的小孩来说,强大的电磁波会直接对大脑产生危害,严重者还有可能带来很多疾病,例如脑瘤。
对于患有神经性衰弱的病人来说,经常使用手机会引起多梦、头昏、健忘、烦躁易怒,甚至还会使你经常失眠,从而引发其它疾病。
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能导致眼球晶状体温度上升、水肿,加重白内障患者的病情,因此对于白内障患者绝对禁用。
由于外来的电磁波可严重干扰心肌电生理过程,而且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的正常是与钾、钠、钙、镁离子产生的电位平衡分不开,经试验证明,手机的电磁波可使心电图异常。装有心脏监视器者,用手机会影响监测结果,导致误诊。因此对于心脏病患者也不能使用,否则受害的是你自己。
对于癫痫病患者,手机在大脑周围产生的电磁波是空间电磁波的4—6倍,少数劣质手机产生的电磁波超过空间电磁波百倍,造成的结果是脑电图异常,加重癫痫病的病情。